您好,欢迎光临天下画仓-沁意轩!
客服中心
沁意轩: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全部产品 > 《嘉兴日报》新专栏“珍食记”第六篇《大头菜》
《嘉兴日报》新专栏“珍食记”第六篇《大头菜》
  • 详细信息
  • 查看评价

前些天胃口不好,勇军给我送了点大头菜,说大头菜虽然没有文化,却可以吊吊胃口。勇军是海盐人,海盐大头菜是有点名气的,也有点历史,在宋代的《澉水志》里就有关 于大头菜的种植记录。当然,那时海盐的大头菜是不是腌制的,就很难说了。根据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“今燕京人以瓶腌藏,谓之‘闭瓮菜’”的说法,估计宋代的 海盐还不可能有腌制的大头菜。至于民间传说的诸葛亮发明了腌制大头菜,则是无稽之谈。因为刘禹锡的《嘉话录》所举诸葛亮令兵士种蔓菁的六大好处中,并无 “腌制”一说。

过去我一直以为,大头菜只有嘉兴和上海人情 有独钟,因为在外地吃饭时,从未听人说起过大头菜。后来为了做美食节目,我查了一下资料,才发现大头菜还比较复杂,并不像勇军所说“没有文化”,而是太有 “文化”了。有些事情本来很简单,“文化”掺和多了,就容易被搞乱。就像大头菜,历朝历代文人学者的说法,都“因地制宜”,自成一说。前几年有家报社想弄 弄清楚,专门搞了一次征文,结果也不了了之。有学者抱怨,说大头菜“在古书里的官名叫芜菁。可芜菁是个大杂烩,在它的名下,还乱七八糟地埋伏着芥菜和油菜 等等,因地域和时代的交替变化,错综复杂,彼此交缠着令人头疼分不清”。说得没错,真是这样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,古书中的“芜菁”或“蔓菁”,不是腌制 的大头菜,而是作为新鲜蔬菜或代替粮食。尤其是作为粮食,在古书中记载更多。从《后汉书·桓帝纪》到小说《西游记》里出现的芜菁,都是充饥的,而在王实甫 的《西厢记》里,则直接替代了馒头:“ 茶饭已安排定,淘下陈仓米数升,下七八碗软蔓菁。” 哈,没腌制的大头菜,倒还真像个馒头。不过,嘉兴人好像不吃新鲜的大头菜,那次做美食节目时,我特意问了厨师,是否可以新鲜炒来吃?他犹豫了一下,才说大概可以吧。也许是鱼米之乡的缘故,嘉兴人没必要把大头菜当成馒头。

嘉 兴人吃大头菜,过去主要是早饭的过粥菜,切丝放点糖用油炒一下,或放在饭锅上蒸,讲究一点的加肉丝或香干丝,再放点青椒丝,非常好吃。有些人家吃上了瘾, 一年四季不断。而现今,在一些宴席上,往往是酒后上饭前,有人会理直气壮地叫喊:来碗大头菜汤。这些人估计就是小时候吃大头菜上瘾的人。不过酒后下饭,大 头菜汤确实比其它菜都好,爽口,还能解油腻。大头菜还有一种吃法是晒干,可代替蜜饯,制作过程也十分简单:一片片撕下来,放糖在饭锅上蒸两三次,颜色由黄 变成暗红,放太阳里晒,越晒越香。大凡植物类的东西,一见太阳就香,花是如此,连棉被、衣服也是如此。大头菜干虽然可以当蜜饯吃,做做也方便,却不大有人 去做。原因是做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少,到最后甚至没有了。我外婆做过一次,先是饭锅上蒸一次少一次,放到太阳里晒时只剩下二十来片,大人小孩进进出出,你一 片我一片,没到太阳落山就全没了。看到一个竹匾空晾在院子里,外婆真是火冒三丈,却又不好发脾气——大头菜毕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。

    过去,嘉兴塘汇乡也出产腌制的大头菜,干而香,老嘉兴人都知道。卖塘汇大头菜的,基本上都集中在东门菜场,一个路边的自由菜场,几个头上包着头巾的农村妇女席地而坐,看到买菜的女人,不分年龄大小,就问: “阿妈,大头菜要啦?” 后来,城里一些顽皮的孩子,经常会在小弄堂里无端地叫喊:“阿妈,大头菜要啦——”

塘汇大头菜的名气,有一半是被这些顽皮的孩子叫喊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