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光临天下画仓-沁意轩!
客服中心
沁意轩: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全部产品 > 《嘉兴日报》新专栏“珍食记”第七篇《茄子》
《嘉兴日报》新专栏“珍食记”第七篇《茄子》
  • 详细信息
  • 查看评价

 

文人好吃,尤其是以前的文人,走到哪吃到哪,他们崇尚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当然就少不了喝 万家酒。被称之为美食家的清代诗人袁枚,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,从东家吃到西家,今天从某位官员家里出来,明天又走进了另一个大户人家,一个茄子就吃了 两家,还是有名的,不过都是家宴,没有公款消费。他在《随园食单》里说,吴小谷教官家烧茄子是剥皮的,然后用猪油煎炸,而卢八太爷家则不剥皮,酱油爆炒, 两家做的茄子都非常好吃,却学不到其中的奥妙。袁枚说,他只能做蒸茄子,用麻油、米醋拌食,在夏天也算是一道美食了。袁枚前面说的,应该不是实话,凭他的 经验和厨艺,烧这两道菜还不是小菜一碟。后面说的倒是大实话,蒸茄子比较简单,好吃,又保持了原味,这才是江南文人喜欢的味道。这种做法我也喜欢,但与袁 才子稍有不同,不谦虚地说,是略胜一筹。我是在煮饭时,等米饭水滚后,直接把茄子放在米饭上焐,然后用蒜泥、麻油、盐拌食,味道极好,嘉兴人称之为“饭焐 茄子”。如果茄子不去柄,拌时再放点糟油,那就变成了另一个名字,叫“醉鸡腿”。除了这些,嘉兴人对茄子的吃法,还有十来种,在明清时就比较有名的有: “糟茄”、“蝙蝠茄”、“囫肉茄”等。

茄子的吃法,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绝招,如陕西有“茄条羊肉丝”,四川有“鱼香茄子”、广东有“鲳鱼煮茄”等,几乎各大菜系里都有茄子的名菜。而最奢侈的做法,应该是《红楼梦》里的“茄鲞”。在《红楼梦》第四十一回里,刘姥姥在宴席上尝了一口“茄鲞”, 怎么也不敢相信,她说:别哄我了,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?刘姥姥也想尝试,问凤姐怎么做。凤姐告诉她也不难:你把才下来的茄子皮剥了,只要净肉,切成碎丁 子,用鸡油炸,再用鸡脯子肉并着香菌、新笋、蘑菇、五香腐干,各色干果子,俱切成丁子,用鸡汤煨干,将香油一收,外加糟油一拌,盛在瓷罐子里封严,要吃时 拿出,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。刘姥姥一听,吓死了:我的佛祖!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,怪道这个味儿!其实,茄子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蔬菜,本身的味道也不如春笋、 莲藕、茨菰等有特色,但为何有人在烹制时会如此的奢侈?百思不得其解。还有,茄子似乎也特别受文人雅士的喜爱,爱美食的名人几乎都写过它,苏东坡还把茄子 做成茄羹,就连不怎么爱美食的嘉兴名人朱彝尊,也会来一句“陇上紫瓜好”的赞美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真有点搞不懂。

画家似乎也特别爱画茄子,弯弯的一笔下去,再加上个柄,就成了。如果是齐白石,还会添个纺织娘之类的小虫子。我小舅公也是个画家,年轻时在上海画画,后来 回到嘉兴当美术老师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因为物质匮乏,加上家里孩子多,经济比较困难,他画画除了磨点墨,没有其它颜料。后来,他突然有了一种紫颜色,很 兴奋,就天天画茄子。他画的茄子,颜色深的地方会发亮,和真的茄子一模一样。当时有个说书先生叫胡天如,也是画家,看到我小舅公画的茄子十分惊讶,问他用 的是什么颜料?小舅公笑而不答,还有点不好意思。胡先生没办法,要了一幅回去,寄给一个上海画家,请他识别一下是什么颜料。不料,上海画家赶来嘉兴,还带 了点松江兰花酱茄子。这下,小舅公不好意思了,弯腰从一个旧柜子下面,摸出了一瓶小孩治疔疮的紫药水。于是大家哈哈大笑,上海画家对胡天如说,不给沈先生吃“酱落苏”,他是绝对不肯说的。

“酱落苏”也就是酱茄子。相传在古代,吴越王钱镠的儿子是瘸子,人们怕犯忌,就把茄子改称“落苏”。直到现在,江、浙、沪一带仍有不少人把茄子叫成“落 苏”。而“酱落苏”则早已成为民间俗语,意为表扬或给点好处。至于为什么要把表扬、奖励说成是吃“酱落苏”而不是吃“酱黄瓜”,这恐怕只有天知道了。有许 多民间俗语,你根本就无法找到它的出处。